网站导航

电话
短信
地图
News

新闻资讯

分类
《新闻学概论(第八版)》|新闻学新框架与新增必背知识点清单时间:2024-09-21 13:52:08

  ◼️ 之前在「」中为大家梳理了这起新闻学概论新增的几个核心内容,即第六章(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)、第十章(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)、第十七章(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)、第二十章(中国的新闻改革)等内容做了更新,增补了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冲击、社会化的新闻生产、党性原则的重要意义、新闻选择的重要标准新闻价值、技术驱动下的中国传媒业变革等相关内容——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原有内容的更新。

  ◼️ 在翻阅了新的参考书之后,我发现更新的内容还是挺多的,一些概念与新定义的更新需要重新记忆,同时此次更新也会随之微调原有的新闻学框架——本着框架需要与时俱进、新更新的概念最容易考背诵这两大经验,咱们今天就以使用方法、新闻框架、背诵知识清单三个部分,一次性梳理完《新闻学概论)(第八版)。

  ◼️ 如何面对《新闻学概论》(第八版)的更新:第一,如果你的院校新闻学的考察并非是特别基础(完全的课本知识点背诵,全是名词解释和简答题,没有任何新闻业发展与分析)的话,那么我个人建议不需要购买新书,只需要结合各大机构(包括我们)给大家提供的《新闻学概论》第八版的资料来对自己原有的新闻学体系查漏补缺即可。第二,如果你的院校本身新闻学考察非常非常基础,都是背诵题,那么我建议还是购买一本书,再进行阅读会更保险,以防机构整理的新闻学新笔记中会有边角知识点的遗漏。第三,各个机构都在陆续推出新闻学概论的笔记,我综合看了一下大家各有优缺点,我建议「重点笔记」任意以一家的为准即可,同时可以借助咱们的框架和背诵清单进行重点整理。

  ◼️ 如何学习《新闻学概论》(第八版):新版《新闻学概论》学习四步走:1、明确第八版在哪些部分进行了更新,这部分更新内容必然是当前新闻学研究的重点(具体更新内容见上一篇)2、新更新内容需要完整的进行阅读(可以参考各个机构的重点笔记或者直接购买新书,对照解析推送中的章节更新内容进行阅读)3、按照新书的增补内容重新把新闻学框架进行增补,调整知识点的顺序,增补新知识点(本篇推送有新框架图)4、对新增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背诵和梳理,以防新增知识在考试中直接作为概念或者简答题来考察(本篇推送梳理了新增知识点的背诵内容)。

  因此,围绕上述的更新内容与学习方法,本篇推送旨在用「框架图」的方式帮大家重新梳理《新闻学概论》(第八版)的知识版图,同时在具体的知识框架之上,为大家整理出一份新的新闻学概论背诵笔记。

  *本框架图以秃头所(新闻学)框架图为基本逻辑,将新闻学研究分为了「新闻」「做新闻」和「传媒业经营与发展)四个板块进行分析,并把《新闻学概论》(第八版)的内容填充进了四个板块中,从新闻的基本概念到如何进行新闻实践,再到新闻实践构成的新闻行业与传媒产业为核心,系统的串联和梳理新闻行业发展。

  *框架图内容较多,图片可能会有压缩,我分成了五个部分上传,每个部分均可以单独点击放大查看,也可以直接在原文链接中下载完整版pdf进行查看。

  *本次《新闻学概念》(第八版)的更新内容在框架图中以「*」和「黄色」内容进行了标注,这部分内容也是大家阅读和学习的重点内容——需要系统的了解更新内容的基本概念与定义,也需要了解更新内容与其他板块直接的联系。

  互联网进入 Web2.0时代以后,其优势越发明显,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、 任何地点接收、发送任何信息(包括新闻、言论)。这对传统大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,受众持续地不可逆转地脱离传统媒体,进入新媒体。伴随着受众流失、广告下降,许多报纸入不敷出,倒闭、缩编、上线、 裁员成为基本选择。面对如此严峻局面,“媒体转型”成为传统媒体 的共识,“媒体融合”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方向。

  (1)新闻生产社会化原因:新媒体打破了新闻生产的垄断格局,生产主体泛化、传播技术拓展, 民众的“传播权利”转化为“传播权力”。于是,新闻生产从少数社 会精英的专业化行为变成了泛社会的全民性行为。

  (2)新闻生产社会化的影响:新闻报道者转变为公民新闻与非专业新闻报道者;新闻报道平台转变为平台型媒体;新闻生产模式的转变。一系列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步成型,包括:UGC(User—Generated Content)用户生成内容、众包新闻(Crowd sourcing)迭代新闻(Iterative Journalism)、自媒体新闻等。

  (1)人工智能与新闻制作具有与生俱来的融合性。新闻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快,零时差、零距离是最理想的状态。进人互联网时代,新闻界甚至把新闻定义 从“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”改为“新闻是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”。人 工智能是一种自动化操作,可以极大地加快新闻制作进程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仅用0.3秒就能生产一条视频新闻,腾讯Dreamwriter 写作软件平均每条出 稿速度为0.5秒。

  (2)人工智能改写新闻生产:人工智能在新闻采集上的一个亮点是感应器、无人机的运用。在些记者难以进人的场景;新闻生产的进一步机器化,目前,中国各大媒体普遍采用写作机器人撰写有大量数字的、程式化的、比较客观的简讯;人工智能在新闻产品传播上最典型的运用就是算法推送,即依据网民点击、保留时长、点赞、评论等数据,平台可以精准判断网民的个人新闻偏好,实现具有个性化的新闻定制化推送;最后,在新闻反馈中,人工智能可以随时随地跟踪本媒体新闻发布后网民的阅看状况,记录用户的使用数据,知道用户的注意力所在。

  (3)未来:工智能的应用绝不是一项技术性的设备装置,而是涉及组织机构重组、人员构成重整、知识结构重塑,以及新闻体制、机制的调整。尽管有诸多困难、困惑,人工智能已成为媒体发展主导性趋势,世界互联网教父凯文·凯利预测, 人工智能会是下一个 20 年颠覆人类社会的技术,力量堪比电与互联网。

  (1)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真实和及时。这就决定了传媒业变迁的基本方向:传播内容更真实,传播速度更迅速,传播范围更广泛,即更真、更快、更广。整个传媒业的变迁都是在技术驱动下完成的,就是采用当时出现的新技术使新闻 更真、更快、更广的过程。

  (2)传播方式的改革:更真:信息,哪怕是简单信息,都比我们想象的复杂,比我们想象的变化更快,比我们想象的影响更深。所以,新闻完全真实是不可能的,世界上从来没有最真实的新闻,我们只能逐步逼近真实,只有更真实的新闻。这要求我们敬畏事实,深入实际,呈现更线)传播方式的改革:更快。快是媒体制胜的法宝,一条重大新闻,即使比其他媒体快秒钟发出来都抢得先机。互联网时代,只有第一,没有第二,快就显得更加重要与事件同步的现场直播。在大众传媒时代,广播、电视可以现场直播,但必须在特定的事件、特定的时间、特定的场合进行。在互联网时代,人人都有麦克风,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现场直播。

  (4)传播方式的改革:更广:传播越广泛,就越可能获得更多的受众具有更大的影响力,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,获得更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更真、更快、更广是任何媒体在激烈竞争中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途径。

  (1)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(2)坚持社会效益有限的原则(3)坚持属地管理原则(属地管理原则是指哪级政府(党委)创办的媒体就由该级政府(党委 ) 管理; 媒体总部在哪里就由该地的政府(党委)管理)

  (1)概念: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,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。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。采访、写作、编辑和新闻选择关系密切。

  (2)新闻选择与新闻生产过程的关系: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。记者要不断地对事实进行筛选,选择采访对象的叙述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记录;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。新闻写作是组织事实、描述事实,需要对采访事实作一番梳理、挑选,不能“有闻必录”;新闻编辑过程是再一次挑选、审视事实的过程。

 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;(1)时新性:事件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,即时间近、内容新;(2)重要性:事件要与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;(3)接近性:包括地理上接近和心理上接近;(4)显著性:名人、胜地和著名团体、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;(5)趣味性:事件要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。

  (1)新闻的价值又可称新闻的社会价值,是新闻传播以后的社会影响。这种社会 影响是指对受众 ( 用户 ) 的认知影响和行为影响,进而对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 文化、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的效果。新闻价值关乎媒体的传播力,新闻的价 值关乎媒体的影响力。

  (2)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价值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。新闻价值是产生新闻的价值的前提。当媒体向社会发布新闻,只有公众需要它、愿意接受它,那么才能产生新闻的价值;受众接受的意愿越强烈,接受面越广,新闻价值越高,那么新闻的价值就越大。但是,新闻的价值不但有大与小之别,更有正能量与负能量、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之分。如果媒体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只强调新闻价值,那必然使媒体往“低俗化、恶俗化”的方向走,并且可能恶化政治环境、经济环境,冲击正常的社会秩序。所以,新闻价值的具体运用必须考 虑新闻的价值即社会效果,新闻的价值制约着新闻价值的运用。同时,如果为强调新闻的积极效果,许多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新闻漏报、瞒报,媒体发布的新闻与公众的痛痒无关,谁写谁看,写谁谁看,媒体自说自话,新闻没有新闻价值,新闻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,公众将不再信任媒体,离媒体而去。

  对于传媒业来说,2G到5G各个阶段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区分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第一,传播速率提升带来内容形态变化,从图文并茂到视频化主导;第二,技术门槛带来网络主体人群的结构性变化,从中间阶层到“三低人群”再回归到中间阶层;第三,网络技术的“去中心—再中心化”过程重塑了传播格局中的权力关系,传媒业从垄断性的中心地位回归到普通中介(即节点位置),但又因为中国传媒业所肩负的政治使命,使其必须要凝结网络主要群体,重新成为关键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