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场新闻是新闻报道中一个重要的部分。它对记者深入现场,观察变化,采访当事人等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,也需要记者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。
现场新闻要求记者一定要亲临现场,栩栩如生地描述现场所呈现的一切,让读者仿佛置身当时的情景之中。
例如,新华社在1949年2月3日采写的《我军庄严举行入城式》一文,就是记者在北平当天现场采写的。文中对的入城式车队、武器装备、途经路线、欢迎群众的场面都有目击式的描写。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:
当经过时,沿路的锣鼓声、欢呼声、掌声和歌声经久不绝。各式各样的化装的秧歌队,高跷队纵情地扭着、唱着、拥簇着行进的行列,他们和许多亲热的市民爬上装甲车去和车上的战士欢谈。有的更在战士们的背上用粉笔写上各种各样的欢迎和感谢的字句……
这些用亲眼记录下的生动画面,使文字活了起来,成为动态的影像,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。
由此可见,在现场新闻的写作中,写好现场气氛有着重要的意义。描写中,要注重对现场气氛、环境变化、各种动作、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,这对于读者的感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
只有通过对生动情节的描绘,才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和人们的各种内心活动。这样,读者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并对事件产生思考。写好目击现象,是写好现场新闻的第一要素。
在写现场新闻时,行动要快,要迅速应对,并敏捷地采集信息,包括声音、颜色和动态画面的记录,以及各类人员信息和物品情况等。因为一旦过了时机,某些信息稍纵即逝,可能就无法获得。尤其是在喧闹嘈杂的场景当中,每个环节都需要井井有条的安排,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。
例如,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在1999年5月8日采写的《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》一文时,就是在被炸现场从废墟中走出地面后,第一时间用海事电话向国内报告了这一情况,第一个详细报道了我使馆被炸事件;第一个发回了确认我3位记者为国捐躯的消息;第一个发回烈士的现场遗照;第一个准确报道了北约使用了5枚导弹…….
由于行动迅速,5月9日《人民日报》发表这条消息后,引起了广大人民对北约暴行的无比愤怒,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谴责与抗议。同时,也为我国政府及时了解南斯拉夫局势、迅速作出正确决策起到重要作用。
记者在现场新闻的采访中眼光要敏锐,用充满好奇心和敏锐判断的眼光去观察人和事,要能够准确洞察每一个细节,只有这样才能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物并把它们记录下来。
在目击事情后,需要对场景、人事、物品、时空等角度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询问。采访众多击者,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场的一切。
在了解多方的意见和观点后,才有可能准确把握事件的本质,从而把事情的真相及时传递给读者。采访对象包括目击者、当事人、受害者、救援人员、相关的官员等,对他们所发表的言论和看法,予以客观、公正、准确的分析。
例如,1997年8月24日晚,郑州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。《大河报》的一位记者得知后,在事发20分钟后到达现场,前后采访了3个小时,凌晨终于成稿。记者准确客观地写下了“受害者一死一伤”、出事地点、肇事汽车车牌号,看到被撞患者在医院急救中心“心跳次数一点点地下降,他的呼吸已完全停止。”
在目击记录现场、收集信息时,这位记者抓住了事件信息的重点,从事件的发展过程、各方面的人员反应、事件的时序等方面分析,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,对整个事件理清脉络,寻找真相,写出了《昨晚郑州发生一起恶通事故 白色皇冠拖着被撞伤者狂逃》一文,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。
此外,在现场新闻写作时,要力争写得生动而有故事性。当读者看到一篇新闻时,最想看到的是感性、有故事的内容。因此,找准新闻中最新鲜、最特色的信息点,是写一篇好现场新闻的关键步骤,这可以让新闻更生动,引起读者的共鸣。
现场新闻的写作需要记者目击记录现场,反应迅速,行动要快,抓住重点,务求细节,目光敏锐,客观准确地报道事实。同时,要提高写作功力,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,就能够写出高质量的现场新闻报道。
【作者简介】:姚赣南,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、香港经济导报原驻京首席代表、硕士论文答辩委员、新闻培训授课老师,新闻专著有《全媒体时代宣传干部新闻采编实务手册》《采编实用技巧88讲》《新闻采写70问》等。